English

无影灯下写人生

1999-09-21 来源:光明日报 刘程 唐秀颖 我有话说

邹德威出身于医学世家。父亲邹子度是共和国诞生前夜从美国归来的医学博士,眼科领域的权威。由于被错误地戴上“美国特务”的帽子,直到1976年,才从西南边疆转往北京。其时70高龄的父亲被诊断为晚期肺癌,在301医院化疗。当一位眼患重疾的老干部请求为其做手术时,父亲欣然带着绝症主刀。一个月后,患者复明出院,父亲也走完了生命的历程。此时的邹德威,正在云南省军区的医院当兵。父亲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在他身上打下了烙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医生都应该以排除病人的痛苦为己任。

邹德威说起自己走过的路,总是念念不忘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人。这其中有他的父亲,有协和医院骨科教授吴之康,还有306医院的领导、医生、护士,他说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

1977年,邹德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第三军医大学,他梦想当一个像父亲一样的眼科医生。而1983年,当邹德威以四个军医大学联考总分98.5的优异毕业成绩走进解放军514医院(现解放军306医院)时,却被分配到了骨科。

邹德威心想,品格的精髓都是相通的。父亲从事的眼科和自己从事的骨科虽然天壤之别,可只要能像父亲那样执着追求,也一定会有所建树。

逐渐地,他能熟练完成创伤骨科各类复位内固定手术及关节内手术;能熟练掌握骨科各类矫形手术、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能熟练掌握创伤骨科、矫形骨科、骨病、骨肿瘤、感染等各类疾病的诊断、处理、治疗原则及手术指征。1985年,他研制设计的全环多向可调式骨折外固定架用于临床,被选入全军科技成果展览。

1988年,他被送往美国留学。期间,他主持了6项骨科科研课题;撰写了11篇论文;参加了6次世界性国际会议;医学院破例让他参加手术并为他提供了充足的科研基金;几家美国大公司争着买他设计的复位固定专利。

说起美国留学三年,邹德威感慨很多,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人,该扬眉的时候作退让,不叫谦虚。尤其是在异国他乡求学,你的骨头尤其要硬。”邹德威研究的成果两次获北美脊柱学会全国首届骨科中青年优秀论文奖,1993年获全军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卫生部、中国医学会第十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会议一等奖。1996年,被国家卫生部、总政治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全国百名医学科技之星。1998年3月,原国防科工委授予他“科技人才奖”。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邹德威心如止水:“头衔多了,或许能给医生添彩,但对病人没用。治病救人需要精确的诊断和高明的招数。”

3月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技术干部,千里迢迢来到306医院。这个已在戈壁滩上干了20余年的航天人做梦也没想到,折磨了自己多年的椎间盘脱出症,在邹德威的手术下,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他术后3天下地,10天出院。笔者采访中见到了这位已确定转业的干部,他说:“邹主任不仅治好了我的病,也治好了因身体原因而对今后地方工作产生的惶恐。”

邹德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手术越做越大,伴随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亲朋好友为他捏了一把汗,有人劝他,“见好就收吧,你已是最优秀的了。”邹德威不以为然,长时间的实践,已使他把骨科手术研究看成是艺术的再创造。有同行这样说,掌握了这样先进的技术,邹德威居然还在守着他自己的摊子,干着根本不赚钱的活。确实,像邹德威这样的专家,如果要自己干,钱会像流水一样源源而来,可他似乎从未想到这一层。他知道父亲不是平白无故地给自己取了“德威”的名字。他知道做人首先要讲一个“德”字。不说别的,就说医院为他开展手术搭的台子,铺的路子,组的班子,就足以让他割舍不了连在他与医院这个温暖集体之间的血脉。不仅如此,“一个真正搞医的人要是掉进了‘钱眼’里,那他就没有心思往医学前沿上奔了。”在金钱及优越而舒适的“附加”条件面前,邹德威无愧无悔。

13岁的小裴站在邹德威面前。这是一个严重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侧弯超过90度,身体严重歪斜。给这个来自河南农村的姑娘做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大。做,还是不做?邹德威选择了前者。几个月后,笔者见到小裴姑娘的照片时,她的身体已由邹德威研制的“中华长城系统”矫正了。邹德威的同事对笔者说:“做这种手术,尤其是给经济上贫困的病人做手术,不赔钱就不错了。”在邹德威的行医生涯中,像小裴这样的病情严重却没有足够医疗费的人,他遇到的太多了,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治病,而最大限度地让患者少花钱。

如今,以邹德威为主任的306医院骨科中心已挂牌一年了,这个以脊柱外科、关节外科为特点,结合治疗各类骨伤、骨病(含畸形)的重要科室的建立,帮助实现了邹德威多年的夙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